找工作,是一門藝術,你工作經驗再豐富也沒用,碰到找工作的時候,仍然是個白癡。做好了一份簡曆之後,問題反而來了。絕大多數人會在這裡迷茫,具體是哪裡?就是投出簡曆與等待面試之間的過渡期。
我們普遍的感覺,就是投簡曆後杳無音信,簡曆猶如石沉大海。即使來了幾個為數不多的電話,也大多是傳銷、金融、房産,或者某某騙子公司,然後就這樣毫無選擇的被僅僅打來的這幾個電話“套住”,當做救命稻草般的去倉促面試了。
如果你正處在這個時候,内心一般會開始懷疑自己,心理上的虛弱與失常的臨時發揮,加上時間上的自我緊迫感,使得我們找工作變成了一場被動的戰鬥,最終草草以找到一個實在是“将就”的職位而收場。于是,此後“身在曹營心在漢”,新工作上自然無心進取,因為一開始就是将就下嫁的,同時還在等待着冥冥之中更好的機會……這個是職場上的通病,也是真實寫照。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呢?實際上,我們忘記了一點,也很大程度上是沒有發現這個規律:投簡曆的滞後期,而且是一個月以上的滞後期。
這就意味着在你堅持每天投遞簡曆後,直到第三周,20天之前投的簡曆才發揮了作用。道理很簡單,你投遞簡曆到對方通知你面試,需要一個過程。
人事首先要在茫茫應聘者中挑出他認為合适的簡曆,于衆多的候選者中在篩選出數名他認為大體合适的比方說20份簡曆,這就是粗選的過程,需要幾天來完成。這位人事專員當然也有很多其他的日常工作,至少需要另外幾天時間才能從這20份簡曆中将你挑出,比方說被看中的共計是10份簡曆。
然後,他才會将這10份簡曆和缺人部門的職位要求描述做一個細緻比較,發現其中有5份不合格,那麼他會再次挑選并補足,總共10份篩選後的簡曆推薦給需求部門,這就是個精選的過程。
缺人部門的領導在百忙中抽空把這10份簡曆全部看完,當然也需要一定時間。很顯然,這個部門領導會根據該職位的真實對口需求,加上自身的個人愛好甚至是男女等性别偏好,确定并告知人事部門可以參加首輪面試的比方說5個人選,這樣又是一周沒了。
然後,人事部門去挨個打電話通知這5個人來面試,這個電話就是你20多天前投出簡曆的那一刻就在想象第二天能接到的面試電話。
如果這5個人中已經有2位在此期間找到新工作了,或者幾個人面試下來沒有合格的,或者答應準時赴約的面試者突然臨時變卦不來了,甚至人事在重新理解部門的要求之後又将之前粗選淘汰的你挑了出來……
這些都需要時間,因為如此等等衆多原因,所以從投遞簡曆到大批量收到面試電話,這中間有至少20天的滞後期。如果你從1月1号開始,每天堅持投遞20個新職位,那麼真正的面試電話高峰還不是1月20日,而是在2月15日前後。最後一個電話甚至可能在5月1日之後。怎麼會拖到5月1日呢?部門經理出了個長差,或者原先确定的面試成功者找到更好的去向不來了,或者這個職位凍結了2個月又解凍了,或者在新人招來之前又有老人跳槽所以部門真正開始人手不夠了。
如何避免簡曆“石沉大海”呢?當然需要通過方法的運用,這是我們投遞簡曆階段的核心。所以,請記住,要提前準備,每個工作日20份以上簡曆投遞出去,至少一個月後,大量的真正有效的面試電話才會到來。
現身說法,在2015年初,喬木有了換工作的想法,于是她做好了一個曆時一年的計劃,上半年修煉内功,下半年真正尋找并取得新工作。去年1到6月份,她大體完成了如下準備工作:
1)圈定了目标企業和職位;
2)反複練習外語和面試技巧;
3)總結項目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心得以及自己做成的成功案例;
4)更新并制作好一份自己能做得最好的簡曆,并且請幾位獵頭朋友幫助修改;
5)重啟三大網站的搜索和職位預定功能,并将簡曆更新進去。
至此,隻要簡曆沒有投出,都不算在找工作,單位的領導和同事也不會知道,這半年可以叫做苦練内功。
下半年登上真正的戰場,從7月初開始每天投遞20個以上新出現的崗位,她預期8—9月份會有大批的面試電話。
果不其然,投出去的簡曆在7月當月基本沒有音信,而從8月中旬一直到國慶前大概30個工作日,平均每天接到3-4個面試電話。由于早有心理準備,她預計9月10月會是面試高峰期,于是将剩餘的年假全部在公司系統裡面預先申請好,目标面試日10天赫然在目,并打印下來随身攜帶,這樣可以在接到面試電話确定面試日期的時候備用。
因為早有安排,而且對于接下來大量的面試電話也早有預期,所以她就站在一個主觀的戰略高度在電話中跟人事專員商量面試時間,跟對方說就那幾天她可以騰出時間參加他們的面試,否則沒空。
十一假期前後,喬木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日子裡面試了近10家單位。這樣下來,2015年末,在能接到的五六個錄取通知書中她思考再三後選擇了一份,簽了,薪水并不是最高的,但卻是最中意的一份工作。
說來,她自己都有點不相信,2015年底是經濟的谷底,這麼多單位同時看上了自己。她總結這次換工作成功的最大因素,來自這一年的準備,國内經濟一直下行,而喬木最早在2014年尾巴上就開始了規劃。她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行動上和心理上的,有備而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