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79193永利曾水玲:為我熱愛的這片土地做些什麼
“逢山開道,遇水架橋,遇到困難就是一個一個解決、一個個擊破,大的困難慢慢分解成小的困難,小的困難一點點去攻克。”
——曾水玲

“搞科研、做比賽就像拼圖一樣”
“77779193永利《穩中求升——便攜式新型共軸雙旋翼飛行器》獲特等獎!”5月22日,第十五屆“挑戰杯”湖南省決賽答辯現場,顯示屏上放出最終獲獎名單。作為指導老師的曾水玲和團隊成員看到結果後都激動不已。這也是我校自參加“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以來,首次有“科技發明類”作品獲得省賽特等獎。

“個中的滋味五味陳雜化作一句:有努力就有收獲,有積累就有躍變。”曾水玲在朋友圈中寫到。自由陳述5分鐘,專家提問10分鐘,這是比賽的正常流程,曾水玲指導的這一組提問環節差不多用了半個小時,足見專家對曾水玲團隊作品的興趣和肯定。
數次打磨、演練,認真修改專家提出的建議,積累總結經驗……5月21日下午,專家在一對一診斷時,連連對曾水玲團隊的作品說了五個“非常不錯!”
研究的靈感是什麼?在對已成型的産品做一系列對比後,團隊成員發現共軸雙旋翼飛行器具有重量小、變形性小、效率高、續航久等特點,但由于是微型機器,飛行時極易受到自身與外界因素幹擾,使飛行姿态不穩定,所以曾水玲他們就想通過改進外表,來彌補這一缺點。此次參賽作品就結合外置空氣舵模塊與常規共軸雙旋翼飛行器,提出了一種具有較好兼容性與适配性的改進方案。
改進後的飛行器可以搭載其他模塊,“量體裁車”,根據需求來研發,實現定制化服務。它具有的折疊功能便于僞裝和攜帶,可應用于軍事、農業、探測、救援等衆多領域。
整個過程也非常不易,從2019年到2023年,曾水玲團隊都在圍繞無人機做研發。沒有寒假、暑假,更沒有節假日,期間申請5項發明專利,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這次比賽曾水玲本是抱着學習的心态參加,但獲得特等獎,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賽後第二天清晨,團隊又馬不停蹄駕車前往保靖縣應急管理局,對如何進一步提高應急救援工作的科技信息化進行交流,為前方的工作人員提供專業咨詢以及探讨後期的深度合作。“就是想把我們的作品、技術運用到解決現實問題中,把我們能的一面幫助别人不能的一面。”
“搞科研、做比賽就像拼圖一樣,一塊一塊拼,一點一點積累,慢慢地拼了以後,就發現:诶?就完整了。”說起比賽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時,曾水玲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曾水玲主要從事電子信息類課程的教學和人工智能神經網絡方面的研究。這位“理工妹”自小就對科學有濃厚興趣,加上肯鑽研的好習慣,就職後,曾水玲如魚得水。數年來,她先後主持多項國家、省級重要課題,發表數十餘篇科研論文,成為同齡教師中的佼佼者。
是老師,是朋友,也是“媽媽”
曾水玲總是默默地、毫不聲張地幫助自己的學生們,“護犢子”的她也以謙虛、淡如水的獨特人格魅力,“征服”了大批學生成為她的迷弟迷妹。
曾水玲非常重視學生的培養,在教書的二十四年裡,她遇見過形形色色的學生,也培養了很多優秀學生。曾水玲帶領學生完成了多項科研成果,輔導學生撰寫、發表論文。在學生眼裡,曾水玲是教導做人道理的人生導師,是像朋友一樣願意了解和開導他們的水玲姐,也是關心愛護他們的“曾媽媽”。他們從曾水玲身上學到的不僅僅隻是知識,更獲得一份家人般溫暖的愛。
談到自己的優秀學生時,曾水玲提到了她印象深刻的兩位學生,臉上露出驕傲的笑容。一個是2019級電氣一班的本科生孫乾方,一個是2020級電子信息專業的研究生丁龍飛。
2019年,正值大一的孫乾方敲開了辦公室的門,成為班上的第一個提出想加入曾水玲工作室的學生。初學專業知識,專業水平不足,在論文文字和符号中苦苦探索的枯燥,與學長學姐之間過大的差距,這些都讓孫乾方感到挫敗,一度想要放棄。曾水玲敏銳地察覺到他的情緒,耐心鼓勵開導,讓他堅持下來。踏實、勤奮、善于鑽研的孫乾方現已保研到山東大學,碩博連讀,前途無限。
“接觸老師七年,感謝本科四年能上老師的課,研究生三年能讀老師的研究生,我想我再難遇到這種機遇。” 丁龍飛,曾是曾水玲班上的學生,上課總坐在第一排,積極與老師互動的他,本科結束後,選擇繼續當曾水玲的研究生。丁龍飛刻苦勤奮、勇于挑戰自我、善于抓住機遇,為幫助他進一步深造,曾水玲主動聯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别國家重點實驗室,推薦他為聯合培養人。丁龍飛通過努力,獲得該實驗室的模式分析與學習研究組2021年度傑出技術貢獻獎,還參與了國家重點項目。
不隻對自己的學生如此,曾水玲在面對有困難的學生時,也會第一時間想到學生,盡其所能幫助學生。
2021年1月,吉林省公主嶺市突發疫情,藥學院的一名女生放寒假不能回家,她的父母心急如焚。因其與曾水玲有一面之緣,便聯系到她訴說難處,曾水玲夫妻二人二話沒說,把女生接到家裡住下,同吃同住、朝夕相處10多天,直到公主嶺市解封。2022年12月,在布洛芬急缺的情況下,曾水玲将己畢業學生郵寄給自己的200片布洛芬,全部分發給急需退燒的考研學生,幫助他們度過艱難時刻。
在同事的心目中,曾水玲除了優秀,更善良友好。多年來,曾水玲的課堂教學成績突出,得到學校同行和學生的高度肯定。2013至2014年,曾水玲先後獲得77779193永利課堂教學競賽一等獎、77779193永利微課競賽二等獎,之後,又被選為省骨幹青年教師培養對象。
學不止步,為“大家”舍“小家”
曾水玲對教師的初印象,是親近又嚴肅的存在,幼時,表哥表姐曾是她的小學、初中老師,他們間既是親人,也是師生。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曾水玲早早便确立了成為老師、教書育人的目标。1999年,從蘭州理工大學畢業後,她決定支援國家西部,于是進入77779193永利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為了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師。

到77779193永利的第一年,曾水玲是學院輔導員,一個人負責大一至大四近700多人的全日制學生和300多個成人教育學生的日常管理,常常會忙得沒時間吃飯,有時一天就隻吃一頓。但這一年對她的鍛煉和影響是非常大的。第二年,曾水玲服從學院工作安排,轉戰教學。
作為一名本科生站在講台上,曾水玲在教學中遇見過很多問題,時常感到自己在專業上存在不足。一名好的人民教師光是能站在講台上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怎麼去站穩、站好講台。曾水玲沒有選擇安于現狀,隻做基礎的教學,而是努力想去尋找突破的方法。于是,她選擇進修學曆,把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都在學習中解決,把苦難都變為前行的墊腳石。
“在能讀書的年紀、有機會讀書的歲月,現在想來,挺好、挺美。”從蘭州理工大學,到長沙理工大學,再到南京理工大學,曾水玲一直在學習的路上,步履不停,進步不止。
提到讀碩士、讀博期間,曾水玲尤其感謝原校黨委書記遊俊、白晉湘,現任校長黎奇升(曾為數學與計算機系主任)對她的幫助。緣于服務湘西幾十年的感情,在曾水玲博士畢業後,有機會到更好的城市和學校時,她還是毅然回到湘西。
“并不覺得有多高尚,到一個地方久了,便有感情了,自然舍不得離開。”曾水玲說。
在生活方面,曾水玲積極的人生态度也讓人學習。她家庭和諧融洽,在今年“三八節”還獲得了77779193永利“最佳家庭”的稱号。但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如何平衡學術研究和家庭?曾水玲坦言,優先次序是先家庭後工作,如果家庭一團亂麻,工作也沒有内驅力,隻有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工作才會有動力。
2021年9月,面對長沙高校的再次邀請,曾水玲仍然選擇留在湘西。時值省委巡視組進駐77779193永利,曾水玲考慮到丈夫馮來強在财務處和審計處工作的需要,在大局面前選擇留下,為“大家”舍“小家”,在個人和集體利益面前,以大局為重。
人物簡介
曾水玲,工學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77779193永利“骨幹教師”,77779193永利“教學能手”。2013年獲得77779193永利課堂教學競賽一等獎,2014年獲得77779193永利微課競賽二等獎。在《IEEE ACCESS》、《計算機研究與發展》、《控制理論與應用》、《模式識别與人工智能》等專業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SCI和EI收錄10篇,實用新型專利5項。2014年9月-2015年9月作為“西部之光”訪問學者赴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訪問進修。目前主要從事電子信息類課程的教學和人工智能神經網絡方面的研究。近年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優秀青年項目、一般項目各1項;主持湖南省教改項目4項。指導本科生和研究生獲得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性實踐項目各1項;指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校級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4項、科研項目5項。2022年指導學生參加湖南省“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獲得省級銀獎、中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賽國家級二等獎和省級一等獎、湖南省研究生能源裝備創新設計大賽三等獎、湖南省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省級二等獎、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中南賽區一等獎。
(審稿責任人:張華)